中國(國際)傳感器創新大賽是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于2012年主辦的全國性賽事,得到了相關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傳感器技術融合了多種學科和技術,從傳統儀表向各行業擴展,是發展物聯網(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能源)、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工業安全、航天航空、生物工程、海洋工程、軌道交通、艦船工程的重要基礎條件,傳感器技術的革新與進步,不僅能夠改善傳感器產業,更將帶動儀器儀表、測試測量、自動化控制及相關領域的全面提升,對國民經濟將產生重大影響和深遠意義。組織2012年中國(國際)傳感器創新大賽的意義重大,請各單位做好組織、宣傳、參賽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大賽目的
1、服務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推動儀器儀表及傳感器技術創新和發展;
2、倡導創新思維,鼓勵原創、首創精神,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
3、面向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的需要,實現研究成果與產業改造的融合。
二、參賽要求
1、作品須具有原創性、前沿性;
2、作品要與傳感器基礎理論、實現方法、設計理念和工程應用相關,具有實際意義和應用前景;
3、作品應由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研究生及指導教師;科研院所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以組團方式完成,并由作者單位批準提交。
三、參賽方法
大賽分設三個類別,以自由命題方式進行比賽。
1、“創新設想類”:
提交在傳感器原理、技術、設計方面的創新想法、理念、模型等,要求對所提創新設想進行仿真驗證,能對實際工程設計有所啟發。以文本形式提交。
2、“創新設計類”:
提交各類傳感器的創新設計方案,要求做出能驗證設計目標的實物樣機。以視頻和文本形式提交,進入決賽必須有實物展示。
3、“創新應用類”:
提交面向實際應用的系統集成創新解決方案,要求仿真或實際驗證系統設計目標實現的量化程度。以視頻和文本形式提交,進入決賽必須有實物展示。
四、進度安排
1、正式啟動:2012年1月10日;
2、參賽報名:2012年3月30日-5月15日;
3、預賽階段,提交作品:2012年5月15日-5月30日;
4、作品評審,確定進入決賽的優勝作品:2012年6月1日-7月1日;
5、公布決賽名單:2012年7月10(暫定);
6、決賽及頒獎:2012年8月,上海,多國儀器儀表展期間舉行頒獎儀式。
五、獎項設置
1、“創新設想類”、“創新設計類”、“創新應用類”,分別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 三等獎3名,優秀獎若干名;
2、設立特等獎1名,從各組一等獎項目中產生;
六、大賽規則
1、參賽隊伍為企業、研究所工程技術人員以及高等院校在校學生及指導老師;
2、參賽隊伍必須按規定統一時間參加大賽,提交作品;
3、參賽隊伍自由命題提交作品,在初賽中根據具體規定交大賽專家委員會評審;
4、進入決賽的隊伍,需要提供實物演示;
5、詳細大賽規則將公布在網站上,www.sensorcontest.com, 敬請查詢。
七、其他說明
1、知識產權:大賽秉持保護知識產權原則、簽訂技術保密協議。大賽組委會保留解釋權。
2、鼓勵各單位積極參與,并將制定并給予相應的獎勵措施。
3、請各單位認真籌備、做好宣傳和發動工作、精心組織好本屆傳感器大賽。
中國(國際)傳感器創新大賽秘書處聯系方式如下:
通信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北河沿大街79號,中國(國際)傳感器創新大賽秘書處,100009
武娟(010-64007711-816);張瑩(010-84050563-810)電子郵箱:sensorcontest@163.com;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
中國(國際)傳感器創新大賽組委會
二一二年一月六日
附:2012年中國(國際)傳感器創新大賽組織機構名單
2012年中國(國際)傳感器創新大賽組織機構名單
指導單位: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協、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改委、中國工程院
主辦單位:中國儀器儀表學會
承辦單位:上海大學
大賽指導委員會——大賽重大決策監督指導
名譽主席:金國藩院士 陸廷杰教授
主席:莊松林院士
副主席:孫優賢院士、張鐘華院士、葉聲華院士、李同寶院士、王立鼎院士
龔惠興院士、周立偉院士、牛憨笨院士、張乃通院士、楊士中院士
葉志明教授
委員:褚健 浙江大學
胡小唐 天津大學
韓江洪 合肥工業大學
王厚軍 電子科技大學
張廣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張文棟 太原理工大學
史紅民京儀集團
王巖北京電子控股集團
吳鵬川儀集團
徐洪海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
郁光建E+H公司
王海濱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
許大慶上儀集團
金健祥浙江中控
王健聚光科技
高明璋天儀集團
大賽組織委員會——大賽的全程賽事組織安排
主席:吳幼華
副主席:劉津西 郭亞文 秦雄文 張彤 朱險峰 費敏銳 徐運忠 李明遠
秘書長:崔建平
副秘書長: 張 瑩 李 靖
大賽專家委員會——大賽評審標準制定,初、決賽作品評審
主席:張鐘華院士
副主席:
周兆英( 清華大學)
Kang Lee(NIST)
Kim Fowler(IEEE I& M 分會)
Omar Elmazria(法國南錫大學)
Robert X. Gao(美國美國康涅狄格大學)
張開遜(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
委員:
鮑敏杭 (復旦大學)
曾周末 (天津大學)
陳俊杰 (東南大學)
陳仁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陳偉民 (重慶大學)
戴寶平 ( 傳感器分會)
戴景民 (哈爾濱工業大學)
董永貴( 清華大學)
樊尚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光電學院)
房建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付敬奇(上海大學)
胡成全 (吉林大學)
黃志堯 (浙江大學)
賈波 ( 復旦大學)
姜峰 (醫療儀器分會)
金寧德( 天津大學)
靳世久 (天津大學)
孔凡讓 (中國科技大學)
龐士信 (沈陽儀表科學研究院)
彭黎輝 (清華大學)
彭喜元 (哈爾濱工業大學)
石為人 (重慶大學)
宋愛國 (東南大學)
宋光明 (東南大學)
宋宗炎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孫懷義(重慶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
譚久彬 (哈爾濱工業大學)
唐文彥 (哈爾濱工業大學)
王雪 (清華大學)
王俊杰( 南京郵電大學)
王志明(上海大學)
王永清 (河北大學)
文玉梅 (重慶大學)
夏善紅 (中科院電子所)
肖中漢 (專家工作委員會)
徐開先 (沈陽儀表科學研究院)
徐小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楊俊 (國防科技大學)
楊建華( 西北工業大學)
袁慎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趙玉龍 (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