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展區賣狗不理包子,鄭交會現場有點“亂”河南商報記者鄧萬里/攝
鄭交會如今已越來越好,然而主題不鮮明、缺少“專業觀眾”等依然困擾著參展商業內人士認為,鄭交會需要更多知名企業參展,發揮好它最重要的洽談、投資、訂貨功能
第十八屆鄭州全國商品交易會暨日用消費品博覽會(以下簡稱“鄭交會”)大幕落下。
18歲,如果是一個人,也要宣誓成年了,但距離真正的成熟,還早得很。鄭交會也一樣,要成為一個成熟、成功的品牌展會,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至少,它一直以來給人的“雜”、“亂”印象,還沒有退去。
現象
退不去的印象:“雜”、“亂”
從1995年至今,鄭交會已走過18年時間,每年一屆,從未間斷。
目前看,它正處于一個不斷規范、越來越好的趨勢中。然而,鄭交會在人們心中“雜”、“亂”的印象仍未退去。
10月12日,鄭交會開幕,有市民8點鐘就趕到了現場。鄭州人的熱情,讓鄭交會首日的展覽現場熱火朝天。
但在參展企業和業內人士看來,鄭交會的“雜”、“亂”,絕不是會展上人聲鼎沸的場面。
當天,一位業內人士帶著記者走了一圈,一些令人尷尬的細節隨處可見。在釣具展區,夾雜著賣皮帶的展位,而且還和一家賣燒餅夾肉的共用一個展位。
一家字畫拍賣展位前,拍賣銷售人員扯著嗓子賣“夏某某老先生”的山水畫,號稱名家。記者現場上網查詢,根本查不到這個畫家的名字。有的所謂名家字畫甚至喊到50元,很難讓人相信這些畫是出自“名家”之手。
曾多次參加鄭交會的河南省家用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徐博感嘆:“鄭交會上好的商品還是主流,但有些確實摻雜了一些假冒的商品。這個會辦得讓人覺得太雜亂,主題不鮮明。”
鄭州國際會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揭開宇認為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有些參展商是被當地政府催促著招來的,但來到之后卻發現不對路;還有一些是場外的小商販,給參展商出點錢,占個角,就吆喝上了;也有一些展位甚至存在轉手現象。
調查
半數受訪者覺得不理想
雜亂也好,喧囂也罷,這其實只是一個展會最表象的東西。展會辦得好不好,應該由參展企業說話。為此,河南商報記者隨機走訪了20家參展商,聽了聽他們對鄭交會的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有10家參展商覺得不理想;7家參展商覺得“也還可以”;兩家參展商覺得“很理想”;1家參展商不予評價。
覺得“很理想”的兩家企業,一個是賣紅木家具的,一個是賣河南本地特色食品的。兩家企業對展會的評價標準,一個是“人氣旺不旺”,一個是“產品賣得好不好”。
認為效果不理想的企業,其評價標準與上述兩家企業大相徑庭。
其中,已經連續參加過五屆鄭交會的鄭州某酒業公司覺得,鄭交會的宣傳還不夠到位。他們認為判斷展會效果的標準應該是“這次參展會收獲多少客戶”。
外地一家品牌酒企則直言,判斷鄭交會效果的標準,要看參展者的目的。“像食品類、服飾類參展商,他們就是為了來現場賣東西;而一些大型企業,是為了招商。像我們公司,就是為了來招商的,不是來這個會上賣幾箱酒了事,我們認為目的沒有達到,這與糖煙酒會的效果沒法比。”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糖煙酒會上一個攤位的租金如果七八千元,鄭交會同樣的攤位租給酒企,可能三四千元就算高了。”
取舍
注重老百姓還是采購商?
“人氣實在太旺了!”一些首次參展的商家接受采訪時感嘆。
有些參展商甚至覺得,“進了鄭交會,真像進了一個大集市。”
其實,省會多家媒體在對鄭交會的報道中,也多將其形容為“最大超市”、“趕大集”,號召市民“周末去逛逛”。
記者采訪中發現,鄭交會現場并非每個展區人氣都很旺,可以說“冷熱不均”。比如在釣具展區,市民非常多,而茶葉展區、珠寶展區等,則相對較冷。一家展銷云南普洱茶的企業,開幕式當天上午直到11點,“只遇到一個坐下來詳細了解產品的人,其余大多數都是走馬觀花過去了。”
那么,人氣的高低是不是評價一個展會的標準?
“我們參展的目的是把我們這個系列推出來,不僅僅是看有多少老百姓來參觀。”國內一知名酒企受訪時稱。
甚至有人說,“在廣交會上,除了廣告公司、會展公司搜集信息的,以及各媒體的記者外,其余幾乎都是洽談生意的。而鄭交會上多是來淘便宜貨的老百姓。”
河南省會展業商會會長王永國認為,其實普通觀眾和專業觀眾都不可或缺,也就是說普通市民帶來的人氣和專業采購商都不能缺。但他同時指出,專業觀眾是最重要的。
鄭州歐亞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樹民也認為,一個展會只是弄成了一個賣東西的大集市,那就沒啥必要了。
解惑
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在鄭交會中的關系?
可以說,國內的大型展會,多數都是靠著政府部門的主導或推動發展起來的。
在河南商報記者的采訪中,甚至沒有一人低估政府在展會發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其產生和成長階段。
但僅靠政府推動,也有不少弊端。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鄭交會初期,都是各地政府部門組織當地的知名企業參展。比如洛陽,將東方紅拖拉機和春都火腿腸放在一起展示,而不是按商品分類。
真正的弊端還在于,政府要求的是展示當地形象,只有知名產品、大品牌才能展示形象,而真正需要去展示的,卻不一定是這些大企業。“造成有展示需要的企業沒進來,沒需要的企業非拉進來。”
于是鄭交會在第十屆時做出嘗試——完全市場化運作。但這樣做的后果是,當年11個專題展3個流產,其他8個湊在一起草草收場,導致鄭交會聲譽大跌。
在第十一屆鄭交會上,為拯救鄭交會品牌,政府再次歸位,形成市場運作與政府引導共存的局面。
揭開宇介紹,本次鄭交會中,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參展商靠市場運作,另有百分之十幾是靠政府運作。
但是,當前這種共存中仍然存在一些尷尬。一位會展業內人士介紹,一些展位是政府引導過來的,免費;一些享受比較低的價格;還有一些展位價格比較高。“同樣是標展,有的展位一千多元,有的三千多元。價格混亂,也導致會展公司沒法做。”
揭開宇說:“本屆鄭交會,境外企業都是免費參加的,因為他們還不了解我們中原市場,我們要主動一些。我認為展位價格的高低取決于行業對展會的認可度,比如酒類企業和釣具參展商對鄭交會的認可度可能就不一樣。”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市場化是大勢所趨。
未來
轉型升級不可回避
拋卻鄭交會固有的不足之處不提,本屆鄭交會還是有很多亮點的。
尤其可貴的是,鄭交會正在嘗試在大展會當中套入更多專業展會:比如漁具展、汽車用品展……揭開宇說,本屆引入的專業展,歷屆最多。
這實際上正是鄭交會組織方正在努力的方向:在“博”的同時,增加“專”。
既然鄭交會存在著不盡如人意之處,那么包括鄭交會在內的類似綜合展會,將來何去何從?
揭開宇認為,目前鄭交會上雖然引入了130家東盟企業參會,提升了鄭交會的國際化水平,但毋庸諱言的是,企業檔次還是需要提高的。鄭交會需要更多知名的大型企業,如世界500強企業來參展,提高它的影響力。
據了解,鄭交會曾經與上交會(上海)、天交會(天津)一起,并稱為國內三大全國性商品交易會。
然而目前,上交會雖然還存在,但它已是“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的簡稱。天交會也早已改版升級為“天津經濟合作與投資洽談會”,增加了投資洽談等內容。
有人評論,如果一個展會搞一個開幕式、一個簽約儀式、一個論壇就結束了,把它留在那里兩天,變成一個商品打折會,產品處理會,那這就浪費了一個很難的機會,浪費了它最重要的洽談、投資、訂貨功能,如果是這樣,它存在的意義就要畫上問號了。
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宋向清說:我們應該利用好鄭交會,應該作為品牌去打造它,應讓它產生倍增效應。“我們這樣的大型活動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因為,這是產業品牌高度集聚的平臺,抓住一個可以帶動很多產業發展。“我們的政府甚至應該在展會方面專門做一個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