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記者 李蕾
昨天,驕陽之下,第七屆國際太陽能產業及光伏工程展覽會在新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近日,歐盟48%反傾銷稅率的“塵埃”基本落地,無疑給去年經歷美國“雙反”的中國光伏產業“雪上加霜”。但是,在昨天的展館現場,記者感受到的并不是陣陣寒意,相反,更多的是春意的萌動。昨天的盛會上,英利、尚德電力、晶澳太陽能、賽維LDK等幾個國內“大腕”無一缺席。
并非全產業鏈過剩
“歐盟最新的反傾銷稅率,對國內光伏產業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但就行業而言,我們并非是整個產業鏈的全面過剩。”談到歐盟最近48%的最低反傾銷稅率,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客觀地表示,從某些環節來說,我們是非常薄弱的,比如原材料的國際競爭力不強,雖然我國有許多原材料工廠,但生產成本、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很大差別;我們很多關鍵設備、工藝上的關鍵技術、輔料等還需要從國外進口。
從產業鏈發展而言,處于上游的硅原料,90%在國外,處于下游的系統集成商、運營商等,90%也在國外,國內發達的是做組件、逆變器、支架等制造業的中游。“這就好比一個人,肚子太大,頭和腳的發展沒有跟上。”從事系統集成領域已有10年之久的振發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總裁錢仲炎表示,“歐盟、美國的‘雙反’主要反的是產品出口,而我們做系統集成的,并不是主要對象。事實上,美國、歐盟的一些國家正在和我們談合作。”
對于光伏行業的未來,會展上不少企業家表示,發展了10年左右的光伏產業,在中國本來就是新生事物,受到磨難是很正常的;從某種角度來說,美國和歐盟的貿易壁壘加速了行業的“洗牌”,優勝劣汰后淘出來的都是有競爭力的企業,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外資看好中國市場
今年展會,外資企業的數量并未減少,依然占據著四分之一的江山。
新興市場的巨大潛力,是吸引外資企業的“磁石”。記者發現,不少外資太陽能企業,在自己的宣傳冊中列出了他們對中國市場增長潛力的預測,這些都看出外企十分看重中國市場。
生產組件的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就表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日本等都具有令人興奮的機會,龐大的中國市場更是吸引了他們的目光。到2015年,中國的目標裝機容量是21GW,甚至可能超過35GW;國務院還把光伏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市場將以每年增長10-12GW的速度,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針對巨大的中國市場潛力,外資企業紛紛展示了自己的優勢。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明確表示,到2017年,公司生產組件的成本將低于2.5元/瓦,系統成本將低于6.2元/瓦。國內應用市場的逐步興起,也給本土企業不小的發展機會。錢仲炎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他告訴記者,自2011年開始公司業務量開始上升,今年的項目有40多個,全部都在國內。
均衡、環保發展
中國光伏產業未來如何發展?大力發展國內應用市場,幾乎是所有參展商的共識。“一個國家要發展一個行業,一定要解決本國的應用市場,否則發展勢必會被‘牽鼻子’走,這個行業的發展也肯定不長久。”
一位參展商中肯地表示。而對于正在熱議的分布式發電,一些本土企業表示,這在未來肯定是一個大市場,但目前鼓勵政策的操作性并不強,地面電站還是當前的發展主力。還有一些企業表示,整個太陽能產業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前中游制造業的生產力相對過剩,正是造成“寒冬”的部分原因,因此,全行業鏈的均衡發展是關鍵。
此外,環保發展也逐漸深入人心。不少企業表示,他們在建設地面電站的同時,還考慮土地的二次利用,比如沿海灘涂的二次開發;在沙漠建設電站時和治理沙漠相結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