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大藝術家們哀嘆金融危機的同時,藝術區以及工作室的建設亦如雨后春筍,恰恰應和了國內房地產市場暴漲與火熱的另一番場景。藝術家一邊說危機和沒錢,一邊是一棟又一棟的藝術家工作建起來,被拆掉的很快尋覓到,無數個去年春節小品“不差錢”的活生生的例證。做藝術工作室開發的和二房東的藝術家很賺錢,估計超過了F系列或百萬元級別一類的藝術家的收入,至少比他們自己畫畫賣畫來錢多且容易。用免費房子換作品在越來越多的藝術區成為一個公開的生意,早幾年的羞羞答答變成為赤裸裸的交易。但是,沒有人知道,免費只能是一個商業策略,不可能成為一個持久的商業模式。
那些大規模開發藝術區的藝術家、策劃展人在下半年的時候,會虧損嚴重,甚至血本無歸;不過他們原本沒有投入,不是投資商的錢,就是被忽悠的政府資金,或施工隊的墊資。藝術區的主體經營元素是藝術家和藝術,不是房子;如果都只圍繞著房子做市場,也只是形成一個又一個藝術棚戶區。
各種展覽、論壇、會議遍布藝術區、畫廊和藝術空間。架上作品似乎淪落只成為各種藝術品拍賣會、藝術博覽會的填充物。裝置、影像、行為藝術被藝術家以及策展人廣泛的應用著,在藝術區、畫廊里巡回展演,成為各種藝術節或藝術聚會活動的學術性新標識。
有著海外背景的藝術家們和藝術操盤手變得很牛逼,因為他們總可以帶幾個老外藝術家來到展覽現場來到藝術空間,來到藝術區。
藝術節已經成為藝術區普遍愿意采取的活動形式,因為藝術節已經成為一個“拼盤和東北亂燉”,而行為藝術正成為藝術節里總不缺少的那道“殺豬菜”,影像藝術似乎總是來制造學術的氣氛那瓶“紅酒”。
藝術博覽會徹底的變成一屆又一屆的“糖煙酒”展銷會,重復著面孔、變幻著花樣繼續進入,此起彼伏的開著。藝術會博覽會的主角不再是藝術家,畫廊在博覽會上不是為了推出藝術家,而是為了賣掉手中的作品,所以,博覽會成為一種畫展的雜燴。在博覽會這個業態里,老外始終依然保持著洋勢力的強勢話語權以及外來和尚好念經的高姿態。這個現象涵蓋到策展、畫廊、參展藝術家、觀眾、收藏家等等。博覽會、藝術節越來越被體制左右著,并被政府和體制用來粉飾最熱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建設成果,原因只有二個,資金的嚴重匱乏以及策展人需要透過藝術節和博覽會使自己的聲譽和身份變現。這也說明市場機制的嚴重不完善,一方面藝術展會缺乏職業的運營機構和專門人才,另一方面說明根本沒有人懂得或可以開展藝術活動或展會的資金募集。
藝術媒體此起彼落,藝術家們對媒體的熱情從對自己的廣而告之轉為了冷眼看世界,導致了藝術媒體有火到溫,僵而不死的雞肋處境。藝術媒體興盛以及從業人員的強勢推廣,催生了幾大牛逼媒體主編和無數個藝術策展人。藝術媒體地址的變動和媒體內部從業人員的變動一樣頻繁,大部分是對職業未來的絕望,少有的尋找到新的職業定位和自我媒體創業。博客成為藝術家甚至藝術活動傳播的主要路徑,對藝術家的交易目的而言,這實際上是一個不具有商業價值的載體,能夠瀏覽博客的實際上還是“自己人”,藝術家期待所指向的買家或藏家幾乎不可能關注博客個人的表達。藝術媒體與大眾媒體的割裂進一步阻斷了藝術家們被大眾的認知,少有的被了解的主客雙方依然屬于一個圈子,不因為媒體的傳播擴大潛在的市場覆蓋和帶動交易能量的增長。所以,藝術媒體的傳播功能仍然停留在不具有社會商業價值的狀態,藝術媒體依然是藝術家們自娛自樂的后院。
藝術家們,包括最牛逼的那個階層的藝術家們,比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被傳播,藝術家們期待專業的策劃、包裝和運作;但是,到目前為止,這種專業團隊或機構還沒有出現。
沒有一個機構可以掌控市場,“閃”婚“閃”亮是藝術家們傳播成效的最佳寫照。其原因也許歸結為在狹小空間和地域范圍內的高密集度,阻礙了傳播功效。至今,少有的藝術家宣傳可以突破藝術圈以及藝術活動區域。藝術家包裝宣傳依然停留在展覽經歷和地位聲譽標榜層面,沒有辦法給人們認知作品價值的路徑,沒有人懂得藝術作品的定價。
藝術財經人士成為藝術新秀,除了他們粉墨登場,更有不少批評家、策展人、媒體人給自己戴上這頂嶄新的皮帽子。藝術市場財經分析都熱衷于詞語間的玩味,沒有確切的交易例證和數據,大家都在對大勢和成因分析,永遠不會提出解決之道。隨便抓住一個成交的個案,在財經分析人士的筆下,就不負責任的被鼓吹為一個現象或趨勢。他們也以為自己的一個“先見之明”就可以使自己獲得專家的身份和話語權。財經分析或市場趨勢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數據的掌握和商業行為的分析,藝術財經專家們僅僅在網上搜索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畫廊及其工作人員成為藝術品經紀人的代名詞。不辦展覽,還叫開畫廊的嗎?辦了展覽,沒有可以養活畫廊的成交記錄,只能是以收藏作品,等待未來的交易。所以,畫廊展覽的很多藝術家的作品處于被收藏狀態。越來越多的畫廊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市場戰略,跨地區作業成為大多數畫廊的市場營銷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期望更接近買家和獲得更多的買家信息。不斷的有新的收藏大家冒出來,實際上,收藏家們根本的還是帶著投機和炫耀目的,而不是藝術收藏,沒有收藏家不熱衷于談論自己收藏品的市值和以藝術品位標榜自己的身份。大多數收藏家都是“偶然”廉價貨的大批量的優秀藏品,這些藏家很少透過畫廊買進,他們愿意直接向畫家購買,當然,這樣不顧代理規則,只是為了便宜。被藝術家們高盼的藏家們恰恰是藝術市場最大的破壞分子,那些在畫廊、展覽上購買一藝術品的才是真真的藝術品消費者。畫廊成為藝術家作品拍賣炒作的主力軍,他們只需要不斷抬高的價格記錄。
對市場而言,造勢為末,做市為本,目前這個本末倒置的市場會有多大的生命力,已經不需要答案了。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對于造勢,藝術家以及藝術界的操盤手們絕對的是行家里手;但是,對于藝術品交易而言,做市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