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4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傅聞捷)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開幕。本屆工博會集中展示國家工信部46項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是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戰略后,中國智能制造示范應用的首次被“檢閱”。哪些前沿技術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無人測量艇”。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無人機”,它可以在人無法進入的山地、沙漠,或其他不方便的地方進行勘察,但大家或許不知道的是,在海洋領域同樣也有這樣的技術。過去,我們只能想象卻無法企及的那么蔚藍,人類已經到來。
弧形的白色頂部,2米多長、1.5-2米左右寬,下面長著兩片像雪橇一樣的長腿,整體高約1米左右,這就是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展出的“精海”無人測量艇第四代,它的吃水深度僅0.6米,能進入島礁、淺灘、湖泊等常規測量船無法深入的水域進行海圖測繪及海洋資源勘探。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蒲華燕說,精海4號可以24小時循環監測并實時上報信息:“精海4號是今年上市的,上面配了一套水質測量監測儀,如果我們在湖泊、江河里面用的時候,這里面會把水采上來,實時地分析,然后傳送給我們岸邊的母船。現在水質監測最大的問題就是說,比如說有些偷排的地方,當有人去檢測的時候,他就停止,沒人的時候他就再排。他最大的特點我可以24小時在這個區域一直循環,哪里有問題馬上就能知道。”
相較前三代動輒千萬的售價,“精海4號”由于使用了電機代替柴油機作為動力,從而成本僅需40到50萬元左右。價格便宜了,但本領卻絲毫未減,蒲華燕介紹,“精海4號”具有自主航行和遙控操作兩種作業模式,配備了高清攝像機、激光雷達等環境感知工具,還可以使用無線數傳電臺或4G網絡通訊:“這個無人艇除了測量用,很大的一個功能就是在軍隊里面用,特別是你帶上武器之后他就變成一個無人武器,作戰平臺,這個呢就是要根據用戶來定制。”
說完了海上勘探,我們再將目光轉向日常生活。過去我們購買的只是單獨的“硬件”產品,比如,空調;后來,有了物聯網,在我們購買的空調之上,可以和互聯網連接,進行人機交互;而現在,海爾集團正在進行一場購買模式的革命,他們讓每一個用戶自己來搭建自己的購買生態模式。這個生態模式究竟什么樣?
在展廳里,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兼供應鏈總經理陳錄城指著展板上這樣一句話“從硬件到網器到生態圈”,自豪的和記者說,過去用戶買的產品,比如說冰箱,那只能說是一個硬件,后來有了物聯網,冰箱能上網了,那也就是一個“網器”,可是現在,海爾讓用戶與工廠零距離,全程參與產品從設計到生產以及后續服務的流程,形成一個互聯工廠,這就是一套購物模式的生態產業鏈。
陳錄城說:“互聯工廠的目標就是從產業分離到產業合一,大規模制造的模式就是產業分離,產品生產完了以后送到用戶家里這個過程就算結束了。我們把整個產業鏈打通,上下游打通,工廠始終是連著用戶的。用戶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
在陳錄城看來,讓用戶融合到生產過程中,就是要把大規模制造模式顛覆成為大規模定制模式:“我們有一款空調,一開始這個創意是來自北京的用戶,他說鳥巢的外觀很漂亮,他就有那么一個創意。他提出來以后一共是有30多個用戶上去,交互這個方案,不斷地修改這個方案,最后是1700名用戶來支持這個方案。最后就形成了網上的方案,通過我們的虛擬設計平臺設計出來,通過虛擬體驗,然后又進入到我們的眾創匯平臺,用戶下單定制。”
不僅如此,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物流過程對用戶都是可視的,手機終端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在使用產品之后,也始終會有用戶的體驗反饋到大數據平臺,不斷地去迭代、完善產品。
生活中,很多人都熟悉機器人Siri和度秘,不過,它們雖然使用方便卻又讓人覺得非常神秘、有距離感,因為它們只存在于蘋果產品或者百度的系統中。如果我們能把這些虛擬世界的小機器人隨意帶入生活中的任何一個電子產品,那會什么樣?
一款由上海智臻智能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首發的iBot OS智能機器人云操作系統,它的神奇之處在于,只要裝入一個軟件,就能夠將一個普通的電子產品變成一個智能機器人。公司副總裁梅莉現場演示了裝載這個系統的掃地機器人,她介紹說:“如果沒有加上我們的人工智能技術,他就叫掃地機,加了我們這個人工智能技術,他就叫掃地機器人。這個操作系統先進就在于,我們把所有東西已經全部集成在里面了,所以你接上這個操作系統,你們家任何一個電子產品就變成一個助理,智能的機器人。”
通過語音,每一個用戶都可以控制這個電子產品,在辦公室就可以通過微信語音命令它,在家則可以直接用語音進行控制。梅莉說:“就像是預約了一個助手,在微信里和你交互,比方說他自己如果說壞了,他會說我壞了,你幫我挪動一下吧,他跟其他的不同就是你把他看成是個人,他有人工智能技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