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互聯網+”的時代潮流,金交會參展企業用圖表和掃碼鏈接的方式向人們展示搭建互聯網金融交流合作平臺。吳偉洪 攝
27日上午,第四屆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下稱金交會)產融對接項目簽約儀式在廣州市琶洲會展中心舉行。本次金交會上,有58個產融對接項目進行簽約,其中涉及融資的項目50個,意向性金額達4532億元,此外還有8個未涉及資金的合作項目。
擴寬廣東實體經濟融資渠道
產融對接項目簽約活動是金交會的一項重大成果,促進了企業與金融機構間的交流合作,體現了金交會的交易特色,對于推動我省實體經濟加快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日產融對接簽約現場,廣東省粵電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行、廣州越秀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行等50多個簽約單位項目代表依次進行簽約。
通過產融對接,能有效拓寬融資渠道,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為支持廣東省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當天與正大(湛江)現代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擬在湛江建設年產1億只肉雞、10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以及年產2.4萬噸工廠化養蝦示范項目,并最終在湛江市建立起“從土壤到餐桌”、帶動全省的完整農業產業化鏈條,打造具有國際水準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現代化農業精深加工基地,是湛江“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項目。
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已聯手廣州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通過設立交行—廣州匯銀混改專項基金,專項投資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產業股權。通過固定的制度模式,發揮銀企合作優勢,放大財政資金的杠杠和引導效應,激活社會資本進入產業領域,從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此外,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興業銀行廣州分行等多家金融機構也分別在自貿區發展、國企混改等方面提供了多樣化融資支持。
近年來,廣東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先后出臺多個金融政策文件推動金融與產業的深入融合。其中,金融業作為廣州市前三位的支柱產業,今年以來發展勢頭良好。今年1—5月金融業增加值590億元。
撬動社會資本以創新拉動經濟增長
事實上,廣東省政府在去年就提出要大力發展產業金融,將廣東建設成為與其經濟地位相匹配的金融強省。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當好全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金融與產業如何更好對接?27日,第四屆金交會產融資本高峰論壇上專家云集,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IDG資本合伙人董葉順等學界和產業界的專家,共同為新常態下企業如何轉型升級、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驅動點在哪里等話題建言獻策。
姚景源分析,我國經濟已經進入調整階段,產業結構與商業模式都面臨調整。我國第二產業的問題在于大而不全,整體處于中低端;此外還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這種狀態下,我國必須要過經濟結構調整這道檻。
姚景源建議,經濟新常態下,要實現經濟增長中高速,根本上還是要靠改革,金融是其中的重點。“我們需要推動金融改革,新常態下要有新金融,改革首要的是打破金融壟斷。要打破銀行業的壟斷,迫使銀行以創新作為其發展的內在動力。
過去,國家經濟的增長主要靠大量的要素、資本、資源投入來拉動。姚景源認為,新常態下必須用萬眾創新取代大量要素投入,撬動社會資本,以創新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
激活存量資本拓展產業新機遇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積累了大量的存量資產,到5月末廣義貨幣總量已達到130萬億,銀行業的總資產超過百億。中國金融出版社社長魏革軍認為,新常態下的產融結合,除產業的升級與轉型之外,更多地還要考慮如何有效利用金融市場和資源加速中國經濟資本化進程;同時通過構建新的金融機制和工具,激活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巨大的資本存量。
“我們今天必須客觀地認識到我們的創新能力不強,產能過剩非常嚴重。我們講產融融合,融合特別是融資跟資本投資要更注重效率。”IDG資本合伙人董葉順介紹,未來的風投看好健康醫療、生物技術、TMT和“90后”創業等領域,與此同時,工業產業也依然是他們支持的對象,因為信息化將為新型工業化帶來新機遇。
目前我國股票和債券市場的市值、GDP等指標與美德等發達國家仍有較大距離,發展空間還很大。魏革軍表示,在存量改革上,政府的債務資產和銀行長期資產債券化是存量改革上值得大家關注的兩個方面。做好這兩個改革,穩步有序推動經濟證券化和資本化進程,順利渡過調整期。
廣汽資本董事長盧颯也認為,產業做大做強的內在需求,必然促使實體產業與金融資產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日趨融合。她指出,由產業與金融相互融合形成的產業金融,它根植于產業的沃土,通過圍繞整個產業生態提供解決方案,促進產業生產方式變革和商業形態的重構。產業為金融提供舞臺,金融為產業創新價值,兩者相互融合成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