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第一屆上海國際陶瓷生活藝術博覽會已于11月6日在上海世貿商城拉開序幕。博覽會以“chinaUnlimited,陶瓷無極限”為主題,集藝術與生活、文化與產業、傳統與當代、欣賞購藏與體驗互動為一體,在國際都市上海為中國陶瓷產業與藝術相結合、向創意產業轉型、打造國際品牌作出了成功嘗試。
“陶瓷無極限”:博覽會展現全新模式
在博覽會展區內,國際館、名家館、新銳館、藝術館、生活館與體驗館等6個主題館將展出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英國、拉美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陶瓷品牌和名家藝術作品。中國地區更有五大美院、著名陶瓷工作室、華光等國內品牌生活陶瓷企業聯手組成的強大陣容。正如展覽主辦方上海春季藝術沙龍有限公司總經理葛千濤所表示的,這是一個集藝術與生活、文化與產業、傳統與當代、欣賞購藏與體驗互動為一體的陶瓷生活藝術的博覽會。
博覽會呈現出全新的模式,葛千濤在展覽現場向記者表示,他這樣做就是要努力做到藝術與生活相結合。而中國陶瓷要做到藝術與生活的結合,關鍵是設計。所以博覽會不僅把許多知名陶藝大師請來,還把許多知名的陶瓷品牌請來,更進一步請來了五大藝術院校陶藝專業的師生的作品,引入學院的、實驗的元素;也把漢光陶瓷等剛剛形成品牌的國內陶瓷企業引入。
他表示,中國陶瓷這一古老悠久的文化,近幾年受到了來自西方文化的沖擊,許多國家的陶瓷正以時尚多變的器形與設計對傳統的陶瓷文化提出挑戰。而中國陶瓷行業的突出問題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產地之間互相排斥、缺乏溝通交流與學習,產品定位不清晰,低端陶瓷產品充斥市場。而目前國內大型陶瓷博覽會,還只停留在將陶瓷作為地方的工業產品推廣,一些企業缺乏品牌意識,缺乏獨立的銷售和展示終端,如品牌專賣、“城市”家具或藝術延伸品。但在日本、英國、意大利、西班牙,陶瓷已成為了創意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他認為,上海國際陶瓷藝術博覽會作為一個平臺,承載了中國文化復興的一部分夢想。如何構建激活當下中國文化,有層次、遞進式的傳播中國元素將成為上海國際陶瓷藝術博覽會的訴求。她將會讓世人看到一個由制造變為創造的理念轉型,將為陶瓷文化品牌的建立與傳播提供最佳的舞臺。
他還透露,博覽會在他心目中的范本是米蘭國際家具博覽會。不管是巴塞爾藝博會、威尼斯雙年展等,他都覺得沒法和米蘭家具博覽會比。他要仿照米蘭打造上海的陶博會,讓中國以及全球企業家、藝術機構、藝術家、設計師能進行一場平等、自由的對話。他認為陶博會就像其主題“陶瓷無極限(china Unlimited)”一樣,會前途無量。
陶博會定位不錯
臺灣陶藝后援會負責人洪興文: 當代陶藝已經引起市場關注
臺灣陶藝后援會,這次帶來了臺灣著名陶藝家的作品。洪興文表示,陶藝后援會首要的任務就是把臺灣的藝術家推廣出來。這次博覽會上所推薦的臺灣藝術家中,有一位王修功,就致力于研究高溫新三彩,而傳統的唐三彩則是低溫燒造的,會因為年代久遠而褪色、剝落。王修功的高溫三彩經過了技術革新,作品會恒久常新。陶藝后援會還在800號設館做推廣,在那里舉辦以推廣陶藝為主的展覽。
他認為,當代陶藝要創新,而不是一味仿古。目前,當代陶藝作品已經收到拍賣市場的關注。繼中國嘉德率先推出當代陶藝的展出拍賣后,許多大型拍賣公司也在步中國嘉德的后塵,著手籌備當代陶藝的拍賣。
他認為,這次的博覽會在中國是第一個陶瓷博覽會,很不錯。博覽會比較成功地將當代陶藝與傳統陶瓷作了切割。此外,這次博覽會雖然把日用陶瓷與陶藝放在一起,但分作許多館,對展覽進行了整體設計,效果不錯。臺灣也有一些大師如李茂宗來參展。
他對博覽會的模式還是有疑惑,因此對記者說,作品評選很重要,如純藝術的就是純藝術,窯廠(指瓷器生產商)可以參加,但不應把他們批量生產的工業品放進來。
上海Z通藝術品公司總經理熊景蘭:珍惜每一次機會
熊景蘭女士做當代陶藝做了20年,不僅是一位知名的陶藝家,也是陶藝界知名的策展人,參與過一系列重要的展覽與作品的策劃。她表示,這次博覽會,和景德鎮陶瓷博覽會不一樣,比較國際化,主題選得比較好,生活與藝術相結合。在這樣的博覽會上,參展商只是為了展示而不是為了銷售。展廳里既有陶藝作品,也有實驗作品,還包括日用陶瓷,氣氛很好,很有希望。
她還表示,當前的中國人的生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因此博覽會開的正是時候。她說,最近與藝術家討論,認識到中國走向世界的應該是水墨與陶瓷。這是中國的“大宗文化”,代表中國文化,中國人有話語權。博覽會的主辦方已經悟到這一點。浙江美院的教授說,偉大的陶瓷藝術家已經有了。當代油畫有了千萬元級的天價作品,當代水墨也有了千萬元級的天價作品,當代陶藝為什么不能有這樣的天價作品?
她還強調,當代陶藝與傳統陶瓷不一樣。如在她的展位上陳列的周國幀的作品《沙漠風景》,還有僵大伯、王大叔等作品,都是針對特定的社會現象與國際時政的。她又表示,好的博覽會要有好的作品,上海觀眾是識貨的。現在的買家中就有一些三十幾歲的年青人,在認真研究陶藝作品。因此她覺得博覽會還是第一次做,為了更好地體現生活與藝術結合的主題,要引入更專業的機構,要更國際化。她還強調,她對當代陶藝是出自內心的喜歡,所以20年來并不覺得困難,而是珍惜每一次機會。
新買家會改變陶藝市場
陶藝家、評論家、策展人周光真一席談
這位定居美國,長期為中美陶藝交流奔忙的專家向記者表示,這次為博覽會他帶來了美國藝術家的作品,還應邀在博覽會舉辦期間的3天里開講座。
他認為,這個博覽會與景德鎮陶瓷博覽會相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博覽會。他去過很多陶瓷產地舉辦的博覽會,那些博覽會都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的資金。如景德鎮的博覽會由商務部背書,以經濟貿易為主。而這邊則藝術氣氛強得多。各個產地的博覽會都有明顯的局限性,往往把當地生產的陶瓷的材料、美學觀念變成博覽會的主流的框架,限制了博覽會的交流作用。而這里的博覽會,特點是包容,定位也好,很少有純粹傳統的東西。
他指出,博覽會強調國際化、強調藝術與生活相結合,那是對的。第一次能辦到這樣,能夠這樣多元,豐富,應該說是相當不錯了。不過他又認為,把產區作為城市引進來,實際上是減分的,畢竟氣氛不一樣。這還有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展位的大小位置、展品的挑選,陳列等。不過他強調,這次博覽會整體上來說大家都在盡心地做。
他對當前當代陶藝在拍賣場上的火爆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那是把當代陶藝與傳統陶藝混起來談了。不能把景德鎮工藝大師的作品稱作當代陶藝。當下的當代陶藝拍賣會中,只有少數陶藝作品是真正當代的。傳統的做法是在瓷板或在瓷器上繪畫,許多繪畫的畫師不懂瓷器,瓷器的造型與上面的繪畫沒有關系。當代陶藝則不一樣,繪畫與造型是一個整體的作品的一部分。
他認為,目前介入市場的新藏家會改變這個現狀,傳統陶瓷就像中國的京劇或其他傳統工藝一樣,一定會走向死亡。那些東西對年青藏家沒有號召力。傳統陶瓷即使現在拍出天價也沒用。年輕人不會再重復老一代,所以那些東西必然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