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屆北京地壇文化廟會2月6日傍晚剛剛在北京落幕,參與廟會的90多位攤商和演員即星夜趕往臺北。2月7日傍晚,地壇廟會精華版與同樣久負盛名的臺北燈節首次聯手亮相,開幕當天便令上萬臺北市民領略到帶著濃郁京味兒的新春狂歡慶典。
已連續舉辦23年的臺北燈會固定于每年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舉辦,深受當地民眾喜愛。2014年,臺北民眾早早就獲悉燈會請到了一位貴賓——已舉辦29年的北京地壇廟會組織了一次臺北之旅。該活動由北京市文資辦、北京市臺辦、北京市東城區政府共同指導,北京地壇文化廟會臺北之旅組委會、財團法人臺北市會展產業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副書記金暉介紹:“從地壇廟會上精選出的30余個北京品牌以及近20場精彩演出,為臺北帶來濃濃的京味兒和年味兒。”
財團法人臺北市會展產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邱文祥則表示:“春節是華人最隆重的節日。臺北燈會能與北京地壇廟會一起合作,可謂相得益彰。臺北市民不用搭飛機,不用花大錢就能體驗到不同以往的年節文化。”
地壇廟會的臺北之旅將與臺北燈節一起,于2月16日落下帷幕。其間,兩岸人士還將舉辦“文化傳承與創意經濟”研討會。
現場
每個攤位前都圍滿了人
2月7日近18時,臺北花博公園爭艷館,北京、臺北兩地嘉賓共同敲鑼,地壇廟會的臺北之旅正式開始了。也就幾分鐘工夫,從小吃到年貨,地壇廟會各個攤位跟前便人擠人,人挨人,圍得水泄不通。
“你們在廟會上玩兒這個?太酷了,我從來沒見過。”臺北市民吳小姐興奮地接過高達1.2米的大風車,學著風車師傅的樣子,伸開胳膊使勁兒掄起來。“嘩啦啦啦”,25個小風輪響亮地歡唱,惹得周圍游客爭相拍照,都伸手也想體驗一下。
沒見過的老北京手工藝還多著呢!旁邊的北京紅燈廠攤位上,紅燈、宮燈、彩燈十余款傳統花燈花花綠綠,是臺北市民拍攝照片的最佳主角;面人彭的攤位主打一款在半顆核桃內鑲嵌的微型面塑“馬上有錢”,臺北市民評價“太Q啦”;北京絹花藝人則帶來傳統的黃色絨鳥,沒想到最傳統的形象最受歡迎,不少臺北市民覺得黃色絨鳥帶來了春的氣息。
北京的廟會上一定少不了地道的京味兒小吃,臺北市民也初次在家門口感受了“舌尖上的北京”。位于場館正中的“炸糕辛”生意火得不得了。“我們昨天還在地壇廟會上堅守呢,好不容易騰出幾個人手,帶了整整3噸食材過來。”炸糕辛負責人辛振江準備了各種配方的面粉,現場制作炸糕和茶湯。兩個六七十厘米高的大銅壺不停歇地沖制茶湯,一位面點師傅幾個小時沒停歇地現捏炸糕現炸,還是讓等著嘗鮮的顧客排了很長的隊。陳氏兩姐妹是第一批搶購到茶湯的顧客,兩碗不同口味的茶湯讓姐妹倆咂摸良久。姐姐說:“這和我們臺灣的面茶很不一樣,更濃稠。”妹妹接過話道:“剛吃起來怕怕的,這口味蠻特別。”過了一會兒,妹妹又補充,“越吃越順,很好吃。”
室內的年貨和小吃吸引人,室外露天舞臺的表演也不輸人氣。滿頭白發的石女士下午就來了,蒙蒙細雨中她打著傘坐等演出開始,竟等了近三個小時。“我出生在桂林,小時候隨父母來到臺北,聽說北京的廟會要來這里,演什么節目都好,我都想看。”臺上,穆派古彩戲法第四代傳人的精彩表演,讓從未見過古彩戲法的臺北市民連聲叫好。周末相聲俱樂部的京味兒相聲《打燈謎》,運用了很多北京俚語做“包袱”,雖然觀眾理解起來有些費勁兒,可京腔京韻的表演拉近了大家與北京的距離,觀眾的掌聲也很熱烈。
看著場館內外的熱鬧景象,北京市文資辦主任周茂非說:“北京地壇文化廟會·臺北之旅為兩岸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個橋梁,充分展示了北京的廟會文化,也充實了臺北民眾的新春佳節文化生活。”
據悉,北京和臺北雙方都希望將此活動辦成品牌,持續做下去。今后,臺北市民不出臺灣島,也有望年年品味地道北京春節文化。
(原標題:地壇廟會首次“搬”到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