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特博會即將開幕,屆時,一個全新神秘的看點即將亮相,那就是被譽為歷史文化“活化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初登特博會的舞臺。山東濰坊的風箏制作技藝、湖南鳳凰的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天津的楊柳青木版年畫……來自全國12個省市的特色民俗、工藝展演將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領略到別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感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
10月24日,記者從負責“非遺”項目展演的三門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了解到,共有40家“非遺”參展企業參加這屆特博會,涉及全國12個省市40個項目,其中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20家、省級16家、市級3家、縣級1家。這些“非遺”展演項目共占60個展位,統一在三門峽國際文博城會展中心一層的第一展區進行展演。
參展的“非遺”項目展品不僅制作工藝精湛,更蘊含了極高的文化價值。記者在此率先揭開一些“非遺”項目的神秘面紗,讓市民先“睹”為快。
各地“非遺”展風采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蘇繡發源于江蘇省蘇州市,距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蘇繡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色彩清雅、形象逼真,繡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蘇繡作品兼具裝飾性與實用性,畫面無論是人物還是山水,都體現著江南水鄉細膩綿長的文化內涵。更讓人高興的是,第二屆特博會期間,廣大市民不僅能欣賞到精美絕倫的蘇繡作品,更能在現場欣賞蘇繡藝人爐火純青的繡技。
天下墨業在績溪。安徽省績溪縣徽墨制作技藝也加入了此次“非遺”展演的大軍。徽墨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書寫、繪畫與印刷材料,是一種承載著數千年文化積淀,具有濃厚徽派文化特征的傳統工藝品。徽墨制作技藝復雜,主要有雕模、煉煙、制膠、和劑、成型、晾墨、打磨、填字數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包含著獨特的技巧。
河南省眾多地市也不甘落后,將攜精品“非遺”項目而來。南陽方城石猴、洛陽唐三彩燒制技藝、焦作四大懷藥種植與炮制技藝……一大批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將展示悠久厚重的中原文化。
作為本屆特博會的東道主,三門峽市本土的一批經典“非遺”項目也會出現在展會上。如陜縣的民間剪紙、靈寶的虢州石硯以及澠池的仰韶彩陶制作等,濃厚的豫西風情,會讓市民更加深入感受家鄉文化的獨特魅力。
首次亮相受期待
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杜振武介紹,今年7月20日至21日,國家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馬文輝到我市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調研時,曾提出利用我市現有的會展經濟優勢資源,全力打造中西部地區“非遺”商品集散地。本屆特博會為此專門開辟了“非遺”展區。同時,此舉也能進一步提高特博會的檔次,提升三門峽的文化品位。“之所以說‘非遺’是亮點,不僅僅因為其豐富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它能以一種動態的方式直觀地演繹文化的深刻內涵。”杜振武說。
由于是新增項目,“非遺”項目展演的前期準備工作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為做好此項工作,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專門派人前往成都市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參觀取經。目前,第二屆特博會“非遺”項目的招展工作已經結束。緊接著,相關人員要就參展企業的展位設計、布置等工作開始緊張的籌備。
不少市民對本屆特博會的“非遺”展演項目充滿了期待。65歲的孫先生說,自己和老伴兒去年去過特博會現場,覺得很不錯,“今年聽說又有新花樣,肯定會去參觀啦”。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張曉說:“我去年在外地上學,沒趕上首屆特博會,今年要好好參觀一下,而且‘非遺’項目挺吸引人的,到時候一定和家人一起去。”